当前位置:首页 > 诗词名句 > 正文内容

木心的诗《借我》(木心的诗《借我》图片)

fuyijie1个月前 (06-15)诗词名句5

哪有你这样你作者,春阳篇幅短小,确是抒情诗的内在律令。历史上,淳熟的格律诗大抵简洁。唐人五七律绝,八句,四句,宋词长歌慢曲鲜见超过二十句,遑论小令,再看波斯哈雅姆的四行诗,商籁体,更有日本俳句。帕斯就此曾经说:“由简单音节构成的诗,其复杂性决不亚于《神曲》或《失乐园》。”

诗集《西班牙三棵树》中我最喜爱的短章,是这首J J:十五年前阴凉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每夜,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

哪有你,你这样好

哪有你这样你

读罢,无言。再三再四读,总要一次次停下,犹如美好面容显现的那一刻,或在乐音间隙,给自己全然的静默。

诗的题目,是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的并置,成符号状,中有间隙——我与你。出声念,汉语没有这读音。汉语诗歌描述思念,经验丰富,作者借字母作题,于是和同类汉诗显现距离:矜持的距离。

十二行,字句轻捷,六小节,六十字。其中四字一句六行,占全诗行数半。第一节两行皆为四字一句,其余四节,每节的两句中一句是四字,第三、六节各以一个逗号,将其第一句断开。

前三节,分别用一个现代汉语的“的”,大体齐整,有规律。四字成句比较稳定,成语以四字为主,来源深远。《诗经》大多四字,四言诗的发轫,远早于五言七言,取效风雅,文约意广,比笙箫琵琶,四言如琴:十五年前阴凉的晨记忆的枝杪,流落生机,以眼前为结点上溯十五年。“阴凉的晨”,“晨”与“沉”同音,音节短促,轻击时光,停在彼时。

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诗文中的生离死别,多见,生而“诀别”,词语即显寒光。“清晰”对应“恍惚”,是这诀别的镌刻之痕,刻入时光。“诀”在“别”前,恍兮惚兮,“别”在“诀”后,刻骨铭心。

每夜,梦中的你梦中是你“每夜”……“梦中的你”,也多见,要紧的是下句,仅易一字:“梦中是你”,大伤恸,然而语气极轻,极轻,犹如梦中自语,几不出声——尤为悲恸,但悄无声息,诗人不用重音。

从“梦中的你”到“梦中是你”,“你”在第三节诗中连续现身,是不在场的“在场”,诀别后的“到来”。

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如我梦中

梦在枕,醒,是在枕上。“枕”何尝入梦?“枕”何来“醒”?何其触目惊心啊!“与枕俱醒”——有位俄国公爵曾对屠格涅夫念普希金诗句,然后说,假如能写出这样的诗,我愿割去自己两枚手指。

醒,残酷无情,“觉得不是你”。理智提示,“你”不在场,“觉得”,不是判断,是对梦的怀疑,然而不甘心,不甘心在梦中或醒来的一刻,“不是你”。

于是“另一些人”,注意:“扮演你入我梦中”。此下的诗句,便是“我”醒时的自语,还是关于“你”:

哪有你,你这样好

哪有你这样你

喃喃的结语,最后七字、六字,钻石般的光芒渐次闪烁,又如乐曲终了,重复的音节:“哪有”出现两次,“这样”出现两次,“你”出现四次,俱皆口语,平凡至极。在我们读见的汉语中,见所未见,在爱与思念的表达中,闻所未闻:

“哪有你这样你”——哪有“诗”这样“诗”!

是的,我们从未在汉语诗句中读到如此性状的表达——“你这样你”。相爱之人的全部关系,成为词语的关系、节奏的关系,直接成为诗,反之亦然。木心先生作诗,亟擅于使极度抽象与极度具象,不分离,“意义”即“去意义”,“无意”即“有意”。“你”,作为称谓,马丁.布伯称之为“原初词”,原初词一旦迸发,即玉成“存在”。假如我们视上帝为“永恒之你”,这首诗可否即是对信仰的确认?诗是人类试图跳出“我-它”关系而步入“我-你”关系的永恒挣扎,诗于焉成为存在的证言,“与你诀别”,“我”进入诗。

“诗在话语的空间相互追逐”(让.贝罗尔),作为语言中的语言,一首诗常被认为永未完成。木心先生的诗,总使我感觉有什么存活下来。绝好的诗在被写出的一瞬,神性显现,读诗人因之灵魂出窍。我们过去所能阅读的汉语新诗,依然存活在我们心中么?我常怀疑它们的作者是否写“对”了,竟或是否是“诗”。诗人,要看他运用词语焕发事物本真的魅力,也看他以事物的本真,如何焕发诗句的魅力,在木心先生那里,我看到,这是他天然葆蓄的能量,也是他轻而易举的能力。

帕斯:“为了体验一首诗,我们必须理解它;为了理解它,我们必须听一听、看一看、想一想它——把它变成一种回声、一片阴影,把它变成无。”

请再次阅读这首短短的小诗。

《木心诗七首细读》之一,自《读木心》,孙郁、李静编。广西师大出版社。

哪有你这样你作者,春阳篇幅短小,确是抒情诗的内在律令。历史上,淳熟的格律诗大抵简洁。唐人五七律绝,八句,四句,宋词长歌慢曲鲜见超过二十句,遑论小令,再看波斯哈雅姆的四行诗,商籁体,更有日本俳句。帕斯就此曾经说:“由简单音节构成的诗,其复杂性决不亚于《神曲》或《失乐园》。”

诗集《西班牙三棵树》中我最喜爱的短章,是这首J J:十五年前阴凉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每夜,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

哪有你,你这样好

哪有你这样你

读罢,无言。再三再四读,总要一次次停下,犹如美好面容显现的那一刻,或在乐音间隙,给自己全然的静默。

诗的题目,是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的并置,成符号状,中有间隙——我与你。出声念,汉语没有这读音。汉语诗歌描述思念,经验丰富,作者借字母作题,于是和同类汉诗显现距离:矜持的距离。

十二行,字句轻捷,六小节,六十字。其中四字一句六行,占全诗行数半。第一节两行皆为四字一句,其余四节,每节的两句中一句是四字,第三、六节各以一个逗号,将其第一句断开。

前三节,分别用一个现代汉语的“的”,大体齐整,有规律。四字成句比较稳定,成语以四字为主,来源深远。《诗经》大多四字,四言诗的发轫,远早于五言七言,取效风雅,文约意广,比笙箫琵琶,四言如琴:十五年前阴凉的晨记忆的枝杪,流落生机,以眼前为结点上溯十五年。“阴凉的晨”,“晨”与“沉”同音,音节短促,轻击时光,停在彼时。

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诗文中的生离死别,多见,生而“诀别”,词语即显寒光。“清晰”对应“恍惚”,是这诀别的镌刻之痕,刻入时光。“诀”在“别”前,恍兮惚兮,“别”在“诀”后,刻骨铭心。

每夜,梦中的你梦中是你“每夜”……“梦中的你”,也多见,要紧的是下句,仅易一字:“梦中是你”,大伤恸,然而语气极轻,极轻,犹如梦中自语,几不出声——尤为悲恸,但悄无声息,诗人不用重音。

从“梦中的你”到“梦中是你”,“你”在第三节诗中连续现身,是不在场的“在场”,诀别后的“到来”。

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如我梦中

梦在枕,醒,是在枕上。“枕”何尝入梦?“枕”何来“醒”?何其触目惊心啊!“与枕俱醒”——有位俄国公爵曾对屠格涅夫念普希金诗句,然后说,假如能写出这样的诗,我愿割去自己两枚手指。

醒,残酷无情,“觉得不是你”。理智提示,“你”不在场,“觉得”,不是判断,是对梦的怀疑,然而不甘心,不甘心在梦中或醒来的一刻,“不是你”。

于是“另一些人”,注意:“扮演你入我梦中”。此下的诗句,便是“我”醒时的自语,还是关于“你”:

哪有你,你这样好

哪有你这样你

喃喃的结语,最后七字、六字,钻石般的光芒渐次闪烁,又如乐曲终了,重复的音节:“哪有”出现两次,“这样”出现两次,“你”出现四次,俱皆口语,平凡至极。在我们读见的汉语中,见所未见,在爱与思念的表达中,闻所未闻:

“哪有你这样你”——哪有“诗”这样“诗”!

是的,我们从未在汉语诗句中读到如此性状的表达——“你这样你”。相爱之人的全部关系,成为词语的关系、节奏的关系,直接成为诗,反之亦然。木心先生作诗,亟擅于使极度抽象与极度具象,不分离,“意义”即“去意义”,“无意”即“有意”。“你”,作为称谓,马丁.布伯称之为“原初词”,原初词一旦迸发,即玉成“存在”。假如我们视上帝为“永恒之你”,这首诗可否即是对信仰的确认?诗是人类试图跳出“我-它”关系而步入“我-你”关系的永恒挣扎,诗于焉成为存在的证言,“与你诀别”,“我”进入诗。

“诗在话语的空间相互追逐”(让.贝罗尔),作为语言中的语言,一首诗常被认为永未完成。木心先生的诗,总使我感觉有什么存活下来。绝好的诗在被写出的一瞬,神性显现,读诗人因之灵魂出窍。我们过去所能阅读的汉语新诗,依然存活在我们心中么?我常怀疑它们的作者是否写“对”了,竟或是否是“诗”。诗人,要看他运用词语焕发事物本真的魅力,也看他以事物的本真,如何焕发诗句的魅力,在木心先生那里,我看到,这是他天然葆蓄的能量,也是他轻而易举的能力。

帕斯:“为了体验一首诗,我们必须理解它;为了理解它,我们必须听一听、看一看、想一想它——把它变成一种回声、一片阴影,把它变成无。”

请再次阅读这首短短的小诗。

《木心诗七首细读》之一,自《读木心》,孙郁、李静编。广西师大出版社。

相关文章

碧玉妆成一树高(碧玉妆成一树高全诗原文)

答案“碧玉妆成一树高”:“碧玉”,绿色的玉,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.“妆”,打扮.“一树”,满树,“一”字这里不表示数量,表示满、全、整个的意思.全句的意思是:高高的柳树,长满了翠绿的新叶,看上去好...

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(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解析)

“无边落木潇潇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出自《登高》唐代:杜甫 《登高》唐代: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 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 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 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...

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(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 人教版)

原文如下: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春冬之时,则素...

钱塘湖春行(钱塘湖春行的情感)

《钱塘湖春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七言律诗。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,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,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。全诗结构谨严,衔接自...

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

一、赠刘景文 [宋]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 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 二、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 [宋] 黄庭坚 系匏两相忆,极目十余城。 积潦干斗极,山河皆夜明。 白璧...

《桃花源记》(《桃花源记》注释人教版)

《桃花源记》(《桃花源记》注释人教版)

出自于东晋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原文及释文: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”出自于东晋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原文及译文:“复前行,欲穷其...